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7-26 18:58:53
課文賞析
譯文: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
諸葛亮親自耕田種地,愛讀《梁父吟》。身長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
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們沒有誰贊同他對自己的這個評價。只有博陵的崔州平、穎川的徐庶與諸葛亮親近友好,
謂為信然。
認為這種評價)是確切的。
與眾不同的報負。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
當時劉備正駐扎在新野。徐庶去謁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
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
是臥龍啊,將軍是否愿意見他呢?”劉備說:“你跟他一塊兒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登門
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求見,不可降低他的身份把他召來。您倒應該降低身份去拜訪他。”
徐庶的推薦。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
因此劉備就到諸葛亮那里去,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于是劉備屏退隨行人員,說:“漢朝
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
覆復,奸臣竊國,皇上出逃蒙受風塵。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張正
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
義,可是我才識淺陋謀略缺乏,以致失敗,直弄到今天這個地步)。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改變,
君謂計將安出?”
您認為興復的)大計該怎么制定呢?”
劉備問計。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
諸葛亮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興起,跨州連郡稱霸一方的多得數(shù)不清。曹
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
操同袁紹相比,名位低賤,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終于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是時
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
機有利,而且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謀劃得當,F(xiàn)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控制著皇帝向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
發(fā)號施令,這實在是不能同他較量的。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世了,那里地勢險要,百姓歸順, #p#分頁標題#e#
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
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以它為外援,而不可以謀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
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南邊可以直達沿海一帶,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個戰(zhàn)略要地,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
而劉表卻沒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形勢給您提供的機會,難道將軍沒有奪取它的意圖嗎?益州地
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
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借著它建立了帝業(yè)。劉璋昏庸懦弱,張
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那里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
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
到一位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接納英雄,思慕賢才
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
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二州,守住險要的地方,與西邊的各少數(shù)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
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
的少數(shù)民族,對外聯(lián)合孫權,內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勢發(fā)生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
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
隊向中原進軍,將軍親自統(tǒng)率益州大軍打出秦川,百姓誰能不拿著飯食水酒來迎接您呢!如果真
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yè)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諸葛亮出策。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先主說:“好!”從此以后劉備與諸葛亮的友情一天比一天地親密起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
關羽、張飛等很不高興,劉備向他們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就好比魚兒有了水一樣。希望
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各位不要再說什么了。”從此,關羽、張飛就不再說什么了。
寫劉備勸關、張要信任諸葛亮。再次側面表現(xiàn)。
賞析: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按傳記的一般體例寫主人公年輕時代的事情,著重表現(xiàn)諸葛亮的報負。第二部分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此處惜墨如金,用筆洗煉。第三部分寫劉備問計,諸葛亮對策。第四部分是劉備以“魚之有水”為喻,說明諸葛亮對于他的重要性。 #p#分頁標題#e#
本文以十分洗練的文筆,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這是正面描寫。“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為全文的綱,以下都圍繞著這一句來寫的。“躬耕”是表面現(xiàn)象,“自比于管仲、樂毅”才是諸葛亮的真正抱負,然而“時人莫之許也”。這就從側面否定了正面。但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卻“謂為信然”,又從側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進—步肯定諸葛亮為“臥龍”,再次側面肯定了正面?墒莿鋮s說:“君與俱來。”可見,劉備還是不以為然,又從側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卻說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只能“就見”,不能“屈致”,則又從側面肯定了正面。
第3段寫劉備三顧茅廬痛陳隱衷的情況,表面上寫劉備,實際上仍是側面寫諸葛亮。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可見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君臨天下,而在輔明君復興漢室。劉備嘆惜“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諸葛亮深有同感;劉備“欲信大義于天下”的精神,使諸葛亮激情奮發(fā)。這是他倆政治結合的基礎,而劉備“總攬英雄,思賢若渴”,三顧茅廬,誠懇求教,更使諸葛亮不能不動情,這時,他確認劉備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因此才有著名的隆中對策。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為文章的“蓄勢”內容。下面是諸葛亮的大段對策,是文章的高潮。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兩點是最可貴的:實事求是和強調人的因素。諸葛亮首先總論天下形勢是“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只要有實力,就可以稱霸一方。這是當時存在的事實。然后,在眾豪杰中舉出曹操和孫權來分析。諸葛亮針對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實際情況,告誡劉備實在不可與曹操爭鋒。而曹操的實力又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呢?諸葛亮認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語氣側重指出了在“人謀”的正確。這里,諸葛亮也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從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諸葛亮制定了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方案。在制定這一方案時,主要也是從人的因素來考慮的。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孫權的情況以后指出:劉備只有在曹操、孫權的勢力范圍之外謀出路——首先奪荊州這個“用武之國”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諸葛亮制定這一方案時,更充分地考慮到人的因素:荊州的劉表“不能守”:益州的劉璋又“暗弱”;漢中的張魯不知愛撫人民,有本領的人都不想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這就提供了奪取荊、益的客觀條件。奪取了荊、益以后又該怎么辦呢?諸葛亮認為,必須努力壯大自己,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對此,他充分肯定了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的優(yōu)點,告訴劉備在奪取了荊州、益州以后要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接著又用“跨”、“保”、“和”、“撫”、“結”、“修”6個字把基本的內政外交政策準確、生動地概括了出來,十分深刻。下一步。在天下有變的時候,則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氏。諸葛亮最后總結說:“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歷史證明,他的設計是正確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正體現(xiàn)在這里。這既缺實力又無地盤的劉備來說,當然是正中下懷。所以“先主曰:‘善’”。這番對策分析透徹,邏輯嚴密,語言暢達,從中可以想像到諸葛亮講話時意氣風發(fā)的神態(tài)。對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證明諸葛亮自比管;樂并非妄說。此段仍扣緊“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一句,是正面描寫,也是文章的高潮。至此,這位年輕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十分鮮明地呈現(xiàn)出來。 #p#分頁標題#e#
然而,關、張對劉備和諸葛亮的“情好日密”,卻“不悅”,劉備便對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一反一正,猶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諸葛亮的形象映襯得更加光彩奪目。
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本文中主要是從他那一大段對策中體現(xiàn)出來的。但如果只有那段對策,仍不能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此文之妙就妙在對策之前有“蓄勢”,對策之后有“余波”,同時又從側面和反面反復地襯托渲染。相輔相成。這樣,諸葛亮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
閱讀實踐
一閱讀下面課文內容,進行閱讀實踐。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選自《隆中對》)
1.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之: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B.乎:將軍豈有意乎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而:則名微而眾寡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D.于:曹操比于袁紹信義著于四海
2.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盡:利盡南海,東連吳會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B.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
C.國:國險而民附此用武之國
D.眾: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3.加字變雙音節(jié)詞有誤的一項是)
A.非惟惟一)天時,抑亦人謀也B.挾挾持)天子而令諸侯
C.此殆天所以資資助)將軍D.劉璋暗弱懦弱)
4.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自董卓已來B.操遂能克紹
C.不可與爭鋒D.賢能為之用
5.對下面語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抑亦人謀:也是人的謀劃得當。B.西和諸戎:和西部各族處好關系。
C.不知存恤:不知道愛撫、愛惜。D.總攬英雄:廣泛地羅致各種人才。 #p#分頁標題#e#
6.翻譯。
①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②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7.列舉。
①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
②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戰(zhàn)略方針是:
8.將文段分為三層并在下面橫線上寫出各層內容,以顯示諸葛亮嚴密的推理。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二閱讀下文,進行閱讀實踐。
經軍師徐庶和隱士司馬徽的力薦,劉備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找到了臥龍岡,拜訪諸葛亮。沒想到諸葛亮一早就出門了。劉備打聽先生的去處和歸期,童子回答:“先生蹤跡不定,也不知歸期。”劉備惋惜不巳。張飛說:“既然沒遇見,就回去吧!”劉備要他們等一會幾,關羽勸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來探聽。”劉備聽了他的話,帶關、張帳然離去。
回到新野,過了幾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聽,得到回報:諸葛亮回來了。劉備立即吩咐備馬。張飛說:“這么一個村野農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道:“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叫呢?”劉備出門上馬,關、張也只好騎馬相隨。當時正是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三人冒雪來到臥龍岡。劉備輕叩柴門,開門的童子說,先生正在堂上讀書。劉奮進屋至中門,只見門上有一副對聯(lián):“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又看見一少年正在讀書,一問才知他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而諸葛亮因朋友相約,出外閑游了。劉備問:“先生到哪兒閑游了?”諸葛均說:“家兄有時在江湖中駕著小船暢游,有時在山嶺上拜訪僧道,有時在村落間尋訪朋友,有時在神仙住處與隱士彈琴下棋作樂;總之,往來沒有誰能預測到,現(xiàn)在也不知在哪里。”劉備無奈,只好留下一封信,與關、張怏怏而歸。
時間過得很快,冬去春來,劉備挑了個好日子,準備三往臥龍岡拜訪諸葛亮。關羽、張飛都不高興。關羽說:“哥哥兩次親自前往拜訪,禮節(jié)也太過分了。我想諸葛亮只有虛名而無真才實學,所以避而不見。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這種地步呢?”劉備解釋說:“過去齊桓公想見東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見到一面,何況我想見的是位大賢呢?“張飛說:“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條麻繩把他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道:“你難道沒聽過周文王拜訪姜子牙的故事嗎?周文王尚有如此敬賢,你怎么這樣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張飛連忙說道:“既然兩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劉備這才答應。
三人來到隆中,離諸葛亮的草房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劉備走到柴門前,剛一敲門,那童子又出來了。童子說,先生正在午睡。劉備吩咐關張二人在門外等侯,自己、輕輕走進去,恭巷敬敬地站在房門的臺階下,等孔明醒來。關羽、張飛在處站了很久,不見動靜。張飛進屋見劉備仍然畢恭畢敬地站在那兒,便十分氣憤地說:“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關羽再三勸說,才把張飛勸住。劉備仍叫他倆在屋外等候。 #p#分頁標題#e#
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拜見,都沒有遇到。”諸葛亮連忙說:“將軍光臨草舍,沒有及時迎接,實在慚愧。”兩人禮讓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邊喝茶邊談論天下大事。劉備聽了諸葛亮一番議論后,更敬佩諸葛亮了。他再三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諸葛亮見他態(tài)度十分誠懇,表示“愿效犬馬之勞”。第二天,諸葛亮和劉、關、張一起去了新野。根據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28回改寫)
1.用10字以內的一句話概括文章大意。
2.根據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描寫,試簡析劉備、關羽、張飛的性格特征。
①劉備:
②關羽:
⑧張飛:
3.《隆中對》一文中與本文加點部分“諸葛亮一番議論”的內容是:
4.文中第一段中寫童子說:“先生蹤跡不定,也不知歸期。”試聯(lián)系全文說說這句話的作用。
5.讀了全文,請你任選角度,就劉備或諸葛亮的作為,談談你的看法。
自主探究
【探究導向】
《隆中對》中,諸葛亮說:“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此前,袁紹集團在董卓集團被消滅后是北方最大的軍事勢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zhàn)中擊敗了他。“官渡之戰(zhàn)”是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請查找相關資料,或請教歷史老師,了解這個故事的始末。
【探究心得】
第24課出師表
閱讀要點
【語言卡片】
1.生字
cu?殂zo?u諏zhi?陟we?i猥nu?駑du?n鈍
2.雅詞
開張圣聽:擴大圣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光:發(fā)揚光大。
恢弘:發(fā)揚擴大。也作“恢宏”。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妄自菲薄:隨意地看輕自己。
陟罰臧否:獎懲功過、好壞。
裨補闕漏: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攘除奸兇:鏟除奸邪的敵人。
察納雅言: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
斟酌損益: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損,除去。益,興辦,增加。
3.通假字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闕”通“缺”。句意:一定能幫助補救缺點和疏漏,得到廣泛的好處。)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檢”,挑選。句意:因此先帝選拔他們來留給陛下。)
4.古今異義詞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義是指品質低劣、下流。句意: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淺陋,降低身分屈尊自己。) #p#分頁標題#e#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時”的意思。今義是指四季中的第三個季節(jié)。句意:這真是形勢危險急迫、國家或存或亡的緊急時刻了。)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恨:痛心遺憾。今義是指十分憎恨。句意:沒有一次不對桓帝、靈帝的失敗)而嘆息感到痛心遺憾的。)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感激:感動。今義是指激動感謝。句意:先帝)三次到草廬來拜望我,問我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開張:擴大。今義是指商店開始營業(yè)。句意:確實應當廣泛聽取意見,發(fā)揚先帝留下的好作風;擴大有志氣的人的勇氣。)
5.判斷句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者,……也”表判斷語氣。句意:可是侍衛(wèi)大臣們在宮廷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士在邊境上不怕犧牲,原來是懷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對陛下進行報答。)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也”表判斷語氣。句意: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
【句段品味】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品味:簡析天下大勢。
2.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品味:全文主旨在此,句句皆有針對性,實乃作者肺腑之言。
3.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品味: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希望劉禪親賢的懇切感情。作者把親賢和“漢室之隆”聯(lián)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長的,因為能親賢才能納忠諫,能親賢才能遠小人,這樣才能保證正確策略的貫徹執(zhí)行,使國家興旺發(fā)達起來。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品味:作者志趣過人在此。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品味:劉備知人在此。
6.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品味:這句話包含著創(chuàng)業(yè)艱難的思想,也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忠貞不貳的感情,愿和他患難與共。從字面上看,這句話說的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劉長坂坡之戰(zhàn),當時劉備幾乎全軍覆沒;但實際上也可視為諸葛亮追隨劉備創(chuàng)業(yè)全過程的概括,感情是極為深沉的。 #p#分頁標題#e#
7.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品味:諸葛亮對劉備的知遇之恩是銘記在心的,他把北上伐魏、統(tǒng)一中原視為自己報恩的最好方式。這句話是用假設口氣說的,即假設伐魏失敗,那就是辜負了劉備的深思,就必須治罪,其中包含著一種極深的感恩圖報的感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