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中考網(wǎng)小編 2011-11-16 10:19:44
“守貞教育”與“生命教育”哪一個更重要?究竟什么是適合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全面的性健康教育該遵從怎樣的新道德導向?11月11日,在杭州舉行的“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圓桌會議上,來自臺灣與大陸的三十余名性健康教育專家共同尋找目前中國青少年性教育的問題和方向。
中國教育界對性教育始終羞澀
中國教育界對性教育始終羞澀,不敢直接提及“性教育”,將它包裹在“青春教育”、“健康教育”、“衛(wèi)生教育”等名詞中。
青少年階段作為一個人一生中發(fā)生重大身體和心理變化的敏感時期,是社會互動和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塑造期,但是中國青少年卻沒有在這個階段得到應有的開放、全面的性健康教育。
從東北師范大學女性研究中心副教授胡曉紅所舉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xiàn)象其實都是一種隱性的性價值觀導向:媒體經(jīng)常會報道少女為躲避強暴跳樓致殘或者致死的新聞事件,并且字里行間宣揚一種“貞操重于生命”的價值觀,表明“貞操”觀念依然成為桎梏女性和社會的性價值觀;宿舍樓禁止男女共宿或者共浴的規(guī)定其實在假定著同性戀的不存在;鋪天蓋地的無痛人流廣告在極力告訴觀眾“三分鐘解決煩惱”……
怎樣的性教育最適合青少年?
10月16日,北京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國際論壇公布了首部小學生性教育試點教材《成長的腳步》,并從新學期開始在北京部分小學試點使用。試點教材一公布引來了家長和教育者的一片討論,贊譽者有之,有學者評價其突破傳統(tǒng)教育底線;批評者亦有之,有一位父親看到寫有“性交”、“陰莖”、“陰道”等等生殖器字眼及插圖后義憤填膺地說:“對于孩子來說,這不就是黃色漫畫嗎?太不健康了。”
為什么一本性教育的書籍會引來如此的尷尬?
從事性別研究和性政治研究的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教授何春蕤認為,中國現(xiàn)有的性教育多半是所謂的“防衛(wèi)式教學”,對于性的存在和發(fā)生持戒慎恐懼的態(tài)度,并內(nèi)縮成一種只埋首于道德純凈沙堆中而不顧及學生性教育實現(xiàn)的“鴕鳥教育”。這種教學方式總是簡化、教條化關于性的一切,把可以經(jīng)由交流和討論形成新的認知和共識的議題變成單一標準答案的死知識。
到底什么樣的性健康教育是最適合青少年的?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性健康的概念界定為:性的身體層面、情感層面、治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完整結合,從而積極地豐富人格、促進溝通和增進愛。從這個角度看,青少年性教育不應該停留于性器官教育和性行為影響,而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平衡豐富性教育的內(nèi)容。杭州師范大學女性發(fā)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偉斌認為,性教育最終要超越性知識,著眼于人格教育,幫助青少年健全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體系,成長為健康的男性與女性。
胡曉紅認為,在性健康教育過程中,一種新的道德導向應該被倡導:能夠充分表達的多元與協(xié)商,能夠充分享受性自由又承擔對自己和性對象的責任以及性關系中的自主與尊重。
學者呼吁全面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我國的性教育被正式納入中國大陸中學教育最早開始于1988年,這一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中國的青少年性教育開始受到重視并快速發(fā)展。然而,大多數(shù)學校的青春期教育依舊僅限為生理衛(wèi)生常識,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亟待普及。
所謂全面的性教育,應該全面介紹性的知識,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審美以及安全性行為的知識,鼓勵青少年的自主選擇權、幫助青少年在性認同、性關系和親密行為等方面建立正確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和活動方式。它要遵循三個理念:包括對生命尊嚴的關注、對性別平等的追求和對個人權利的尊重。
何春蕤教授認為,與現(xiàn)有的性教育相比,全面的性教育不僅要涉及生理掛帥的學科如生物學、健康科學等等,也要從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文學等學科所提供的視角來思考。
從事性別研究和女性社會工作研究的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林曉珊從人類學的角度把性教育看作是青少年的一個青春期成長儀式。我們更應該注重青少年在性教育儀式中主體地位的構建,把性教育當作是一種青少年的主體權利。
讓青少年在性教育中獲得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畢竟,最了解青少年的還是他們自己。(特約記者 鮑豐彩 記者 葉 輝)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