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淘貓媽 2010-02-26 10:24:48
再來看看我這七層是如何走的:
第一層 行為:我面對小崽子的超低分數(shù)時,行為是:和顏悅色地說教、時時提醒、嚴格管理、死抓不放、嚴厲苛責,步步緊逼。
第二層 應對姿態(tài):當我和顏悅色對孩子時,內心的感受卻是恨得自己牙根兒直癢癢:你學習成績這樣,我還得好好對待你,求你學習好,這學習原本就是你自己的事,我不大嘴巴抽你真是便宜你了。這時我對孩子的應對姿態(tài)是討好,可內心又極討厭自己這樣去討好孩子,這時我的行為與感受開始不一致,欲指責孩子的情緒在這種不一致中開始萌發(fā),這也為情緒失控埋下種子。當我一步步走向嚴格管理、死抓不放、嚴厲苛責,步步緊逼時,新的不一致又產(chǎn)生出來,我的內心是愛孩子的,也深深地感到孩子在我的行為中所受的傷害與不快樂,這些都很讓我心痛,但我又感到,自己不這樣做就無路可走,所以就把這樣惡狠狠地對待孩子解釋為:嚴是愛,寬是害,以求自我解脫。可這解脫過程,使我更加容易出現(xiàn)行為上的失當。這時我的行為是指責孩子,而內心的應對姿態(tài)是開始自責,自我抱怨,自我貶低,我自己已承受不住這樣的雙向指責,結果就發(fā)展成指責家里所有的成員,指責身邊的朋友與環(huán)境。
第三層 情緒與感受:從前兩層中可以看到,我的情緒與感受是:生孩子的氣,生自己的氣,氣憤、哀怨、暴怒、無奈、無助、自責、內疚,討厭自己、討厭孩子、怨恨、心累、悔恨。這些情緒與感受,在不同的場景下因不同的事由被喚醒,輪番而至,說不定什么情緒感受就會突然跑出來,打擾自己,發(fā)泄之后就是心累,悔恨與傷心。這就是我內心的自傷與自殘過程。
第四層 觀點:我對自己生活的觀點是:作為一個從事家庭教育的工作人員,孩子就應該是那種人人都說好的孩子;如果我的孩子成績不好,我就不配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孩子的成績直接標示出我的工作能力與水平;無論我如何努力,如何付出,只要在孩子身上見不到效果,那些都是做無用功。這些無用功做得越多,越證明自己的無能。孩子的學成績如果不能優(yōu)秀,就不會有人認可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能力,也就只能從這行業(yè)中退出去,這樣一來,我這么多年的努力將化水而去!
第五層 期待:我內心的期待:期待自己是好媽媽,是值得被別人認可,是值得別人愛的好媽媽。
第六層 渴望:期待的背后就是渴望,渴望自己值得人愛。
第七層 自我價值(也就是最后一層):自己的孩子成績那么差,我就無法完成自己內心對愛的渴望,我就鐵定不是一位好媽媽,也無法得到別人認可,當然也就不值得別人愛。一個得不到愛的人,說明這人沒有價值,看來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當自我價值感走到這種情況下,也就算跌落到谷底了,所有的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其實都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自救與保護行為。但不當?shù)淖跃扰c保護行為反過來會使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更低,這便走上了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huán)之路。)
從這七層分析中不難看出,我的“心鬼”就出在第四層,在這層中我的生活觀點與我父母有著明顯差別,正是這些差別使我與我父母之間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行為、情緒上的差別。第四層就是我抓出來的“心鬼”。在《誰更怕孩子成績差?》中,我重點談了對這一層的調整與改變。這一改變,使我向父母的生活觀點靠攏,認為他們的這些觀點之間的邏輯性遠遠高于我的。其中清楚地標示出,孩子是孩子,家長是家長;行動是行動,結果是結果;其間無必然的聯(lián)系,也無相互驗證的關系。當這一切被我欣然接受時,我的這七層也就自然地發(fā)生了改變,這一切沒有說理,無需努力、未加勇氣、全無控制,只有平和與慢慢地改變,當我的行為產(chǎn)生偏差,內在情緒又產(chǎn)生波動時,我就會讓自己重新走過這七層,重新看清自己的內在,平和地抓出自己心中又產(chǎn)生的新“心鬼”。
被抓出的“心鬼”一點也不可怕,我不會去把它們一一打死,而是把它們引到陽光下,發(fā)現(xiàn)其可愛的真實面目。比如,我前面所抓到的那些“鬼觀點”,它們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幫過我許多,這些“心鬼”都努力地證明著我是一只努力、認真、負責任的好貓。只是我可以這樣要求自己,卻無權一下就這樣要求孩子,孩子之所以被稱為孩子,就說明她還在成長,她還需要呵護與鼓勵。也就是說是我自己用錯了地方,使這些可愛的幫助過我的精靈變成了“心鬼”。我需要重新學習。只要把這些“心鬼”放在它應該呆的地方,讓它繼續(xù)為我的成長出力,同時不來影響我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足夠了,這樣它們也就不再是我心中的內鬼,而是我成長的動力!
這種內在的走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薩提亞家庭治療的內在冰山。如果家長朋友們感興趣,想了解自己的內在,也可以通過這七層去了解。這一工具簡便易行,無需什么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就可以幫我們隨時隨地地檢查自己的內在,學會平和地接受自己,也平和地接受孩子。在這個改變與接納的過程中,它讓我們無需在自己身上加力,也就預防了情緒在我們的強行控制之后的不良反彈。
<<相關內容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